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

腸胃型感冒----楊蓁蓁3y9m記事

厚~~天無三日晴 快樂上學兩天 居然半夜說肚子痛 上完廁所 說想吐...開始將前晚吃的都吐出來 睡了又起來吐 吐到連胃酸都出來了 終於有好好睡了三小時了 想說 還好 ㄧ起床又開始吐了...今天洗床單 被單 枕頭套...唉
他爸上週三她出院時 也是同樣症狀 到底誰是兇手?! 他爸?! 幼稚園?!
光明燈是偷工減料滅了嗎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榮總人月刊第十九卷第九期 小兒部醫師 張華倫
何謂「腸胃型感冒」?
所謂「感冒」即為病毒感染造成身體不舒服的一般用語。而造成腸胃不適的原因眾多,包括細菌、病毒的感染,環境不適應、飲食過敏及藥物反應等。「腸胃型感冒」是指病毒性的腸胃炎造成腸胃的不舒服。

「腸胃型感冒」的居家照顧
如果孩子身體不適,必須請兒科醫師診治,尤其是合併發燒時,以便排除其他可能性的疾病,如盲腸炎、傷寒病等。如果醫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,請家長們了解,病毒性的腸胃炎並不可怕,但是必須配合幾個重要原則,才不至於引發更多的嘔吐與強烈的腹瀉症狀,並嚴格監控幼童的飲食狀況。建議如下:
一、假如孩子剛吐過,至少禁食4個小時。其間若 孩子吵著要喝水或吃東西,須拒絕並安撫;因為要讓抽筋過的胃,有時間恢復排空的機會。若因不忍,讓孩子繼續吃東西,勢必又會引發另一次的胃痙攣。真正沒辦法時,可用小藥杯裝20~30ml的兒童專用電解質水或稀釋後的運動飲料,每半小時潤喉一次。
二、禁食牛奶、優酪乳、養樂多、高脂類、油炸類以及糯米食品,大人須加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2~3天為原則,並亦需參照症狀的進展來調整食物的攝取。
三、進食以清淡、少量多餐為準則:
1.可用白稀飯試著恢復進食,除了加鹽,亦可加糖,不只供給鈉離子,亦有足夠的葡萄糖以供能量的補充。或可選擇海苔醬、花瓜、豆腐等清淡不油的食物搭配。
2.可單吃土司、饅頭,亦可烤焦來吃;若要塗上果醬(如蘋果醬),僅可塗上薄薄一層,但絕對禁止使用奶油或花生醬。
3.蘋果泥也有天然的止瀉功能,而其中的果糖亦可作為部分的能量補充,屬上上之選。
四、若未斷奶的嬰兒患了腸胃型感冒,出現腹瀉症狀時,一般可將原來的奶粉稀釋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,或使用止瀉奶粉(可不用稀釋,已將乳糖去除),且停止一切副食品。另外,餵食米湯或以其沖奶,亦可改善腸胃症狀,再視病童的排便情況,慢慢將牛奶濃度調濃。但是,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時,嬰幼兒容易有脫水現象,須就醫治療。
致病的原因
至於致病的凶手為何?醫師也只能以症狀歸納出下列病毒:
一、先吐後拉、糞便帶有酸味、合併輕度發燒者:應是輪狀病毒惹的禍(偶爾合併輕微呼吸道感染的症狀)。
二、眼睛不適、發高燒、急性頭痛、腹瀉、噁心者:應是腸型腺病毒在作怪。
三、喉痛如刀割、口水難嚥、頭暈、發燒合併腹痛與腹瀉者:應屬腸病毒感染。
四、糞便帶血、腹脹嘔吐合併高燒者:應為沙門氏桿菌,此乃急症,須立即送醫。
腸胃型感冒要如何預防?洗手、隔離,有症狀即盡快就醫才是不二法門!
http://www.youth.com.tw/joanna/nursing/N92.04.10-A.htm

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

面對H1N1 A型流感病毒 全民做好準備

資料來源:啟新健康世界雜誌

面對H1N1 A型流感病毒 全民做好準備

豬流感正名為H1N1 A型流感
 H1N1 A型流感是一種新型流感,存在於鳥禽類、豬和人身上的病毒結合變異後,成為人傳人的新型病毒,為了避免給外界帶來錯誤印象及給養豬業帶來負面影響,世界衛生組織將之正名為「H1N1 A型流感」(新流感)。

H1N1 A型流感的症狀
 H1N1 A型流感症狀跟感冒非常類似,會發燒到38℃以上,咳嗽、喉嚨痛,肌肉、關節和骨頭痠痛、疲勞及寒顫,有些病例出現噁心、劇烈頭痛、流鼻水、鼻塞、腸胃不適、胸腹疼痛、紅眼等症狀,最後會出現嚴重的肺炎。

H1N1 A型流感與一般流感的差異
 若是僅從症狀觀察難以分辨,兩者都有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、全身痠痛等症狀,但H1N1 A型流感的消化道症狀比較明顯,會有腹瀉症狀。

H1N1 A型流感傳染途徑
 H1N1 A型流感的傳染是經由打噴嚏、咳嗽飛沫傳染或身體接觸散播病毒。凡是與確定病者同住、照護或是有體液或是2公尺內近距離或親密接觸,都可能會感染。因為H1N1 A型流感患者在發病前1天到發病後7天都有傳染力,四周的人可能在無症狀下被感染。

H1N1 A型流感的致死率
 H1N1 A型流感病毒雖致死率較低,但較H5N1及SARS病毒能在人與人之間更迅速傳染,比禽流感更令人擔憂。墨西哥公佈致死率約6~7%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八月最新發表,這次疫情嚴重性相當於1957年H2N2亞洲流感,確定病例的致死率為0.08~0.15%,略高於一般季節性流感的0.1%,疾病嚴重度及致死率低於1918年的西班牙H1N1新流感。目前已知感染後容易併發重症高危險族群,包括孕婦、慢性肺病(含氣喘)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免疫抑制患者等。

H1N1 A型流感可能什麼時候會在台灣流行
 秋冬是H1N1 A型流感的好發季節,但全年都會傳染。如果世界衛生組織提升疫情等級,大流行可能在半年後發生。什麼時候會入侵台灣?通常季節交替之際,氣溫變化劇烈,原本就是國內流感好發之時,H1N1 A型流感預估夏季將不會大流行,因為夏天氣溫高,紫外線強,不利病毒生存,就算是這波疫情傳入台灣,應不至於太嚴重,應該擔心的是下一波,可能會在秋末冬初,也就是11月份左右,大流行恐將來臨。專家認為,一旦H1N1 A型流感入侵台灣,有確定病例出現,就容易出現大規模感染。

H1N1 A型流感的診斷與照護
 依世界衛生組織及疾管局發表,H1N1 A型流感分為──

調查病例: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等臨床症狀,並自疫情發生之地區返國,或曾經與H1N1病患接觸。

極可能病例:檢體出現A型流感的陽性反應,且排除其他的類流感。

確定病例:病毒培養、病毒抗體檢驗、PCR血清學檢查確認。

 H1N1 A型流感目前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,若醫療人員發現H1N1病例須於24小時內通報,並採件送驗,開立抗病毒藥劑處方。對於不需住院病情輕微的病患,需配合進行居家隔離,以避免疫情散播;醫師診療評估後認為有住院必要者,須於負壓隔離病房予以治療。

預防H1N1 A型流感你我他該怎麼做
勤洗手,減少出入公共場所,配戴口罩,不要跟他人一起吃一盤食物或一杯飲 料,避免握手、親吻,最好常洗手,隔絕一切可能的感染途徑。
如果疫情嚴重,自動與人群保持距離,最好保持6步距離;至少應該保持3步距離。甚至暫時停止上班或上學,公司老闆應讓員工透過電腦在家上班,運動比賽或群聚活動等應取消,家長應避免帶小孩到公園或遊戲場地。
儘量避免墨西哥、美國等疫情國家或地區出差或旅遊。
民眾若有需要諮詢時,可電話洽詢疾病管制局1922專線。
H1N1 A型流感有沒有藥可醫?
 H1N1 A型流感對舊的抗病毒藥物已有抗藥性,但因對新抗病毒藥物(克流感跟瑞樂沙)尚未出現抗藥性,所以民眾不須擔心沒藥可醫。

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打現有流感疫苗預防有效嗎?
 流感病毒是百變天王,民眾若隨意服用抗病毒藥物預防,反而可能造成抗藥性或病毒再突變。由於病毒株已突變。施打現有流感疫苗是否具有預防H1N1A型流感效力,專家認為保護力極有限。

小兒防流感/發燒處理四大迷思 退燒塞劑不可拚命塞

轉載
原文網址: 小兒防流感/發燒處理四大迷思 退燒塞劑不可拚命塞 | 生活新聞 |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09/11/13/327-2526592.htm#ixzz17sfma6XO


記者蔣文宜/專題報導

近來傳出新流感疫情有升溫趨勢,全台學校停課班級已達700多班,其中又以中、小學的流感病人,有明顯增加現象,而發燒常是流感或新流感的重要指標,許多爸媽一發現小孩發燒,往往就慌亂的手足無措,趕緊往醫院急診室跑!小兒科醫師說,面對發燒應該有種正確態度,就像是種警訊,必須找到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,才能改善發燒狀況。

發燒如同中樞神經受到病毒入侵,白血球受到刺激後對抗,使體溫隨之上升,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,如果幼童發燒至39度時應盡速就醫,但若是37到38度的輕微發燒,則建議家長只要自行把握感冒初期的黃金治療期,可以在家協助退燒,或者就醫後,也可以在家運用這些方法緩解兒童不適。

小兒科醫師也提出幾點常見迷思:
第一、避免整夜睡冰枕退燒,雖然冰枕可以暫時達到降溫目的,但是如果長時間期接觸,皮膚會刺痛麻木,可能增加幼童代謝的負擔。

第二、發燒要一直蓋厚被子來發汗?也是錯誤觀念。因為發燒穿太多會造成悶熱,反而會使體溫上升,加上流汗後與厚衣服黏著,會感覺身體更不舒服。醫師建議若是發燒初期有畏寒現象,可以注重保暖措施,但若體溫持續偏高,則應穿寬鬆舒適衣物,幫助體表進行散熱工作。

第三,環境應保持通風、勿密不透風。許多家長認為發燒就應避免吹到風,將門窗緊閉,其實,適當微開窗戶,有助空氣流通,也能幫助體溫盡速散熱。

第四,適時以毛巾沾溫水擦拭身體,或是洗溫水澡,也有助於身體降溫。

此外,不少家長會使用凝膠狀退燒用貼布,幫助幼童退燒,但是醫師也提醒使用要小心,避免滑落引發窒息危險。另外,退燒藥通常可分為口服劑及塞劑兩種,但要提醒家長,塞劑的退燒效果雖然快速,要避免過量,大約6小時一次,且最好在發燒39度時使用,而且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次以上,否則可能引起小朋友因體溫急速下降的不適,甚至腹瀉、肚痛的可能。

轉載: 退不退燒?! 用塞劑嗎?!

退不退燒 真的很矛盾 但不懂的是醫生還是會開退燒藥水及塞劑~~~~
爬很多文 發現這篇文章真的很暢銷~~~~但我心臟還是不夠大顆 尤其是看到小朋友難受的樣子....
塞 她不愛 不塞 她看起來很累....
誰能告訴我 都已經知道A型流感症狀就是會發燒 紅眼 疲累 但高燒不退 是要用退燒藥或是塞劑嗎?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不喜歡幫人退燒(真希望大家都有這種常識)
大村鄉衛生所╱黃建成醫師
如果我告訴你,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用退燒藥(包括燒到四十度以上),你相信嗎?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,你相信嗎?你大可相信的,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!事實上,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,因為發燒不是病,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。會發燒,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。發燒是身體出了狀況的警示,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。我們要治療的是病,是擊退敵機,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。

發燒的原因
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「下視丘」的地方,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,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。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。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,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(包括細菌、病毒、立克次體,黴菌…等)感染造成的。
病原體感染人體後,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,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。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,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『熱原素』的東西,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,人就發燒了!所以說,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,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。反之,如果免疫功能太差,例如有些早產兒、老年人與重病者,想燒也燒不起來。

會燒過頭嗎?

不會的!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,否則萬一燒過頭了,燒壞腦筋,怎麼辦?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。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!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。
腦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,其主要症狀為頭痛、頸僵、嘔吐、高燒、昏迷等。好了之後,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。一般民眾不知道『腦膜炎』這個病,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,就認定是它幹的,真是天大的冤枉!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,不管燒到多高,有沒有退燒藥,結果都是一樣的。
試想,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,要治療疾病的話,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,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?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,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,不會愈燒愈高的。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滅之故,等病原體消滅了,燒自然就退了!

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?
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,發燒的高度、形態與時間,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。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,影響診斷。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,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(也叫作解熱鎮痛劑)已是醫界的共識。
不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,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。在不是禁忌(不合併腹痛)的情形下,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,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。碰到講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的?如果是上班時間,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,否則發起燒來臉紅、心悸、四肢無力,如何面對病人呢?至於在家沒事的話,我只會多喝開水,多休息以待燒退。
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,有時燒到三十九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,活蹦亂跳的。如此,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?

我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。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時,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,覺得這樣相當不好,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退燒。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,以教育民眾取代之。打預防針(主要是三合一疫苗)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,根本不須要治療!榮民總醫院有項研究,把打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,一組給退燒藥,一組不給退燒藥。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這組其血清抗體濃度較高,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免疫方面的益處。

需要打退燒針嗎?
原則上是『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,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』。『退燒針』在先進國家早已被禁用!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!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。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!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,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!除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,試想,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,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?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?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,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!不過我仍然深信,當個醫師的小孩,好處之一是針打得比別人少!

發燒要不要看醫生?
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,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。領了藥之後,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,否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,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!有不少父母們,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,以為該位醫師的處方沒效,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,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,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,真不值得如此!要知道,我們治療的是病,不是發燒啊!而疾病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,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。等急性期過了之後,燒也就退了!

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?

前述提及,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,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?簡單的說,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!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、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分、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、冬天用溫水,夏天用自來水擦操、冰枕可使頭部、臉部涼快些,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。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『一個優秀的母親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』。

結論

發燒不是病,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!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療病,不是要治療發燒,退燒藥的使用,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。為了免於民眾因『發燒看病』所苦,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識。筆者看病時,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,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,也因此減少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。

筆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,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,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(少數案例如此),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。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,相信將來有一天『病由醫師看,退燒自己來』會成為為普偏的醫療常識。

也許這篇文章叫作『我喜歡教人退燒』來得貼切些。

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

小兒發燒

小兒發燒的可能原因:(http://www.fever.com.tw/)

1. 外在因素: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,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,水喝太少,房空氣不流通。

2.內在因素:生病、感冒、氣管炎、喉頭發炎或其他疾病。

3.其  他:預防注射、如麻疹、霍亂、白喉、百日咳、 破傷風等之反應。

主筆:宋文舉 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

日期:86/4/8

分類別:部位:全身 疾病: 發燒

摘要:

 幼兒容易突然發燒其原因如下?

 一、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,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。

 二、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,防禦陣線薄弱,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症兆都沒有的情況下,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。

 三、大部份的病毒及細菌是由呼吸道的口、鼻進入體內,所通常會先有咳嗽、流鼻水的病狀出現。但是伋然巿許多的病媒菌是由其他的管道進入體內,或者它們雖由呼吸道進入,但並不引起呼吸道的症狀,因此高燒可能搶在其他症狀之前, 先一步發生。

內容:

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,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.5度至37.5度,所以平均而論,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。

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:

 一、環境溫度過高:體溫無法外散,所以就升高了,這就是所謂的中暑。

 二、劇烈運動時及其後: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。

 三、腦部受傷或長瘤: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,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。

 四、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:如阿妥平(atropin)及麻醉劑。

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,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,會放出一些毒素,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,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,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,因此產生發燒現象。

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,如:感冒、扁桃腺發炎、氣管炎、肺炎、腸胃炎、腦炎……等,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,都會伴隨著發燒。此外,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,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,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。

發燒對人體的影響:

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,事實上,它是利弊兼具,從好處來說,發燒可以:

 一、做為一個警號,素示身體有問題了,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。

 二、可殺死病毒及細菌: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(37℃)時才能生存,所以當體溫升高時,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,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。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,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,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,其原理在於此。

 三、發燒時身體會不適,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,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。

發燒的壞處則包括:

 一、體溫突然的升高,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。

 二、發燒使兒體不適、全身痠痛、精神欠佳,不能從事正常活動。

 三、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,體力消耗很大,加上胃口不好,容易急速消瘦。

高燒不會燒寶寶的腦袋:

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,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。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,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。

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,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,在某次的高燒後,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?的確,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。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,而是原本就因腦炎、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......等,所造成的大腦傷害,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。

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,但不會影響到大腦,由此可知,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。

體溫要高到多少,才應吃退燒藥:

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,而不是完全不燒,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,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,以免濫用造成危險。

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.5℃以上時才開始服用,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,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,而且只達到38℃左右,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,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,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。

發燒時體溫會忽高忽低:

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,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,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,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,而下午體溫最高,但都維持在攝氏36℃至38℃之間。

 發燒時,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,這是典型的發燒,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℃左右,高的時候可達40℃以上;過一會兒就降到38℃左右,然後沒多久,又會再升上去。

 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,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,因為一會兒之後,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。

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:

 一般而論,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,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,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,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,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。

 病好了以後,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℃左右了。

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,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:

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,並不是『止』燒藥。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,是屬於症狀治療,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。

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:(1)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,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;(2)使汗液增加,流汗亦可幫助退燒;(3)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;(4)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,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。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,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。

 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,身體又會發燒,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。

為什麼吃了退燒藥,但燒一點都沒有退:

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,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:

 一、藥效不足: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。

 二、不吃藥的話可能會燒的更高:譬如在39℃左右,並不是退燒藥沒有作用;而是原來如果沒有吃藥的話,應燒到40℃,就是因為退燒藥發揮了功效,才沒有繼續燒上去。

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,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。

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,以加強退燒的效果

 任何藥物(包括退燒藥)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,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。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,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,但用沒有燒,反而燒得更厲害,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,就是讓體溫升高。

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,有何差異:

以用法來分,有下列幾種:

 一、口服劑: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,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:如,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;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;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。

 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,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,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。

 但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,因為會將藥吐出來。

 二、栓劑::由肛門給藥,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,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。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,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。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,因此劑量不易控制。

 三、針劑: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,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,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,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,又易傳染肝炎........,所以應儘量避免。

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,因為劑量不好控制,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。如果要併用的話,請先請教您的醫生。

其他的退燒方法:

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:藥己經按時吃了,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,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:

 一、全身溫水拭浴: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,用溫水(37℃左右)毛巾全身上下搓揉,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,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,也會吸收體熱。

 注意: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,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,對寶寶不好。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,寶寶的反應會劇烈,可能會抽搐。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,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,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,像喝醉了一般。

 二、洗熱水澡:理論與前項相同。

 三、多喝水:以助發汗。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,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。

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:

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。

 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,使體溫慢慢地下降,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。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,則表示需要溫熱,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。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,則表示需要散熱,可以少穿點衣物。

 如此反覆雖然很雜煩,但對寶寶卻是有益的。等到疾病逐漸康復後,體溫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



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?



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,而不是全部。



 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,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;如發燒、嘔吐、咳嗽......等。醫師治病,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,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。所以在某些情況下,醫生會讓症狀(如發燒)持續地表現出來,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。

 切記,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,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,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,對症下藥。

(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,非永恆不變者,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。)

參考資料

郭小兒科和宋文舉(台北榮總一般兒科)
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發燒不一定是感冒

文章來源 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1&id=858


發燒不一定是感冒

文.黃惠鈴

1999/08 康健雜誌 11期

一般正常的體溫是攝氏37度,但是有些人的體溫會高於或低於這個標準,而且通常早上的體溫最低,然後隨著一天的開始慢慢升高。

對成年人而言,所謂的發燒,是指體溫超過攝氏37.8度。

如果是小於三個月大的嬰兒,體溫升到攝氏38度,兒童是攝氏38.9度,成年人則是40度,就必須去看醫生。

大多數的人都是從撫摸前額,測知是不是在發燒,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。

應該使用溫度計,用法是先將溫度計甩一甩,並且用冷水沖洗一下,然後放在舌下三分鐘。



症狀:

連續在炎熱的地方待了幾個小時以後開始發燒,沒有流汗,心跳加快,神智不清,失去意識。

可能原因:中暑。

你該怎麼辦:

立刻送至急診處就醫。

症狀:

發燒,而且伴隨嚴重的頭痛,彎腰時會覺得疼痛,噁心,畏光,昏昏欲睡,神智不清,身上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疹子。

可能原因:

腦膜炎——覆蓋脊髓和腦的薄膜發炎。

你該怎麼辦:

立刻送至急診處就醫。



症狀:

發燒、牙關緊閉,肌肉痙攣而疼痛,出汗,吞嚥困難。

可能原因:

破傷風——來自傷口的細菌性感染。

你該怎麼辦:

立刻送至急診處就醫。

症狀:

突然地發高燒,嘔吐、腹瀉,身上出現紅色疹子,疲勞、頭痛、神智不清,頭昏。

可能原因:

毒性休克症候群。

你該怎麼辦:

立刻送至急診處就醫。



症狀:

小孩子:發燒,突然抽筋,臉色發紺。

可能原因:

發熱性痙攣。

你該怎麼辦:

如果發燒的情況嚴重,而且持續好幾分鐘,應該立刻送至急診室就診。否則,就讓孩子遠離尖銳的物體並側躺。大部份的情況,並沒有大礙。



症狀:

迅速地開始發燒,打冷顫,心臟砰砰跳,神智不清,有受到感染的跡象。

可能原因:

血液中毒。

你該怎麼辦:

立刻打電話給醫生,如果找不到醫生,就直接送急診室。



症狀:

輕微發燒,右下腹部疼痛,噁心和嘔吐。

可能原因:

闌尾炎。

你該怎麼辦:

儘速去看醫生,不要進食或服用緩瀉劑。可能必須動手術。

症狀:

剛開始輕微發燒,一到三週後,溫度會升高,骨盆腔疼痛,陰道流出惡臭白帶,排尿時會疼痛。

可能原因:

骨盆腔發炎。

你該怎麼辦:

儘速去看醫生。



症狀:

發燒,咳嗽,或是乾咳,胸痛,呼吸短促,腹痛。

可能原因:

肺炎。



你該怎麼辦:

儘速去看醫生。



症狀:

突然開始發燒,喉嚨痛,扁桃腺部位有白色覆蓋物,24小時後會起明顯的紅疹。

可能原因:

猩紅熱。

你該怎麼辦:

儘速去看醫生。

症狀:

發燒,夜裡盜汗,淋巴結腫大,重複感染,體重減輕,疲勞,腹瀉,出現潰瘍。

可能原因:

HIV感染,愛滋病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,並且安排進行檢驗。



症狀:

輕微發燒,噁心或沒有胃口,皮膚或眼睛變黃,茶色尿液,糞便的顏色變淡,疲勞。

可能原因:

肝炎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,並且約定時間就診。

症狀:

持續好幾星期或幾個月的疲勞,喉嚨痛,發燒,淋巴腺腫大。

可能原因:

單核白血球增多症——濾過性病毒的疾病,透過親密的接觸而傳染,例如親吻,會侵襲呼吸系統、肝、脾臟和淋巴腺,大部份發生在青少年或年輕人身上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,通常要十天到六個月才會康復,然後慢慢恢復正常起居。



症狀:

輕微發燒,夜裡嚴重盜汗,體重減輕,胸痛,咳嗽,有時痰中有血。

可能原因:

結核病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,並且約定看診時間。

症狀:

發高燒(超過攝氏39.4度),虛弱,頭痛,發冷打顫,喉嚨刺痛,乾咳,流鼻水,肌肉痠痛。

可能原因:

流行性感冒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。對小孩子而言,發燒超過攝氏38.9度,可能就有危險。

症狀:

小孩子:發燒而且乾咳,呼吸重濁,流鼻水,眼睛發紅,皮膚水泡,紅腫或起疹子。

可能原因:

有可能是任何一種小孩子可能罹患的疾病。

你該怎麼辦:

徵詢醫生的建議。

發燒了,到底該不該吃退燒藥?

前陣子的康健雜誌有看到 上網抓下來分享~~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6878


發燒了,到底該不該吃退燒藥?

孩子半夜發高燒,父母急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。退燒藥、冰枕、散熱貼片安全嗎?究竟該不該用?
深夜裡,孩子忽然發起高燒,用了冰枕也無法退熱,焦急的母親顧不得外頭正下著滂沱大雨,匆匆抱起小孩就往村子裡唯一的診所衝。當然,狂奔抵達後,還一定會猛敲診所大門,哭喊著請醫生救救這個孩子……

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?無論是電影、連續劇或小說,總是很喜歡使用「孩子半夜發高燒」的橋段,不過,這些情節卻會在我們的腦海裡,對「發燒」這件事留下錯誤印象。

根據台灣小兒科醫學會估計,半夜掛急診的兒科病患,約有八成是因為發燒,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,家長其實大可等到白天再帶孩子去看病。

小兒科醫學會指出,除非發燒到攝氏39~41度,出現抽筋、意識不清或先天體弱,才需要採取服用退燒藥等積極退燒作法,否則一般發燒只要妥善照料即可。

也許有人會質疑,老一輩不是常說「燒過頭會燒壞腦子」嗎?但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,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。

老一輩之所以說「發燒會把小孩腦子燒壞」,那是因為小孩罹患腦炎、腦膜炎等疾病,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。也就是說,只有腦部嚴重感染病症才會損害神經組織,一般感冒發燒並不會讓腦部受損。

發燒處置:以感覺舒適為主
「發燒是身體的警訊,」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說,發燒代表人體正在啟動反應機制。

發燒一方面是微生物引起的,另一方面則是外界環境的冷熱及身體的不平衡所造成,因此,並不是每次發燒就要立刻吃退燒藥壓下來;如果不讓人體機制啟動,哪天突然生病了,身體就會反應不及。

在中醫的觀點裡,人之所以會發燒,就是因為身上的陽氣與外界寒氣互相抗爭,才會產生熱。發到熱宣洩掉,燒當然也就退了。

因此,退燒的重點不在於吃退燒藥或使用冰枕立刻降溫,而是該用什麼方法讓人體自然洩熱。

「內有所需,必外有所求,身體自然會告訴你有哪些需要,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。

小孩與大人發燒時的處理方式其實差不多,只不過小孩比較不懂得描述症狀,除了量體溫外,父母還得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與活動力。

陳萍和表示,如果孩子發燒了仍然活繃亂跳,就不用太擔心;處置方式則以孩子「覺得舒服」為主,不是所有人發燒都一定要蓋棉被悶出一身汗,也不是每個人都得減少衣物來降低體溫。

一般感冒發燒,如果是單純的熱象,患者會躁動不安、身上溫度很高、感覺熱、口乾舌燥、無法排尿、便秘等;寒象則是患者體溫雖高,但是卻畏寒發抖。熱象和寒象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。

■熱象:覺得很熱、冒汗、喉嚨痛、出現黃痰,這時要想辦法洩熱,可以減少衣物、保持室內通風,室溫以攝氏26度左右最好,多喝溫水增加排尿與排汗,藉著排出水分帶走體內熱度,也可以喝果汁,或是沖泡等滲透壓的電解質錠。

■寒象:發燒卻畏寒,則要注重保暖,多穿衣服、蓋棉被、喝熱水、吃熱稀飯維持體力,千萬不要使用冰枕、散熱貼片等物理退燒作法,以免讓患者的能量消耗更快。

不建議冰枕、散熱貼片降溫
家裡的小寶貝發燒,爸媽一心急,往往就用錯誤的方法來幫孩子降低體溫。

例如過去曾經被使用的「酒精擦澡」,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,體溫瞬間降低,反而有礙散熱,再加上孩童若不慎吸入酒精可能會中毒,所以醫界已不再使用這種方法。

其他的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、低溫毯、散熱貼片等,中西醫也都不建議使用。

小兒科醫學會表示,當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,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攝氏38度,體溫便會跟著上升。

然而,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皮膚散熱,卻無法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異常上升的現象。

發燒時如果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,就等於是違背腦部的溫度設定而讓熱量流失,就好比把熱水瓶的溫度設在攝氏100度,一面插電加溫,一面卻不停地丟冰塊進去,不但會讓病人覺得寒冷不適,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黃裕昌也說,發燒使用冰枕、散熱貼片並不好,因為受寒處的血管會收縮,反而讓身體裡的熱散不出去,如果已經出現畏寒症狀的發燒患者還睡冰枕,只會覺得更冷。

更危險的是,如果代謝疾病、慢性心肺疾病、慢性貧血等患者在發燒時使用冰枕退燒,身體恐無法應付突然增加的能量需求,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,實在不得不慎。

只有在衣服穿太多或中暑等體溫過高、但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的情形下,才可以使用物理退燒法降低體溫。

苦寒傷脾胃 退燒藥應少吃
物理退燒法行不通,乾脆吃退燒藥如何?

目前有許多研究都顯示,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,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;在動物實驗中使用大量退燒藥,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。

醫學界普遍認為,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,可以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,目的在加強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,因此不必急著吃退燒藥。

不但西醫主張儘量少吃退燒藥,中醫更是認為感冒藥、退燒藥屬於苦寒性質,吃多了會傷身,免疫系統也會變差;用塞劑比退燒藥更危險,有些父母用塞劑幫孩子退燒,結果孩子體溫降得太快,甚至體溫過低。

黃裕昌在門診時碰過不少感冒患者從西醫改看中醫。

他說,西醫治療感冒發燒,最常開解熱鎮痛劑與止咳化痰等藥物,藥性都偏苦寒,或許對風熱溫病型的患者有效,但對於風寒型感冒與體質較虛弱的患者來說卻是「寒上加寒」,吃藥後症狀可能只好一點點,不過人卻變得更虛、更沒體力了。

「常常投退燒藥,身體的免疫力就不會被喚醒,」他說:「有很多鼻過敏、常生病、老是在吃藥的小孩,臉色都很蒼白,也許他們之前感冒時都處理得不太好。」

陳萍和也常遇到很多父母帶著反覆發燒的孩子就醫,一問之下,發現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先前感冒發燒,吃了退燒藥後雖然體溫暫時下降,但等到藥效一過或是停藥,馬上又燒起來,有的小孩就這樣反覆發燒長達一、兩個月。

「雖然溫度會被退燒藥的藥效改變,患者也覺得體溫降下來一些,可是真正的病因並沒有消失,」陳萍和解釋,退燒藥只能暫時降溫,想戰勝發燒還是要靠個人的抵抗力。

有不少小患者感冒吃藥退燒後,卻開始出現尿床、汗流不止的情形,西醫判斷是自律神經失調、長大就會好轉,但中醫則認為是因為「吃藥吃過頭」,退燒藥的苦寒不但傷脾胃也傷陽氣,才會讓孩子汗孔被打開、無法控制水分的流失。
緩解症狀 按摩穴道自己來

發燒時,有哪些不吃藥的方法可以緩解症狀?多休息、按摩穴道都有幫助。

學學醫生的祕密:感冒發燒了,第一件事就是去睡覺。楊榮季表示,父母應該設法讓發燒的孩子安靜下來、多休息,不要再耗損體力。

若想要緩解不適症狀,中醫師建議可以按摩合谷穴、曲池穴,頭痛可以按中渚穴,按摩大椎穴則有幫助洩熱功效。

如果小孩子發燒不舒服,黃裕昌建議父母可以讓小孩趴著,從脖子後方的風池穴沿著脊椎兩側的膀胱經穴道一路按下來。

如果是大人發燒,還可以透過刮痧來散熱。

另外,很多時候幼兒發燒不是因為感冒,而是便秘,有時便秘也會引起喉嚨痛。

孩子喉嚨痛時,楊榮季建議父母可以觀察孩子,若出現淡黃色舌苔,可以拿紗布沾少量鹽水或生理食鹽水把舌苔刮掉,刮掉後約15~30分鐘內就會逐漸恢復食慾;便秘的話,可以讓孩子動一動腳踝,或是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肚子,排便會比較順暢,燒自然也會跟著退。

Box:哪些人必須積極退燒?
雖然大部份的感冒發燒都不會有大礙,但有些人可能比較經不起發燒,包括:

●慢性肺病
●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
●併發心臟衰竭的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
●慢性貧血
●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
●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
●癲癇患者

以及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者。當體溫超過攝氏38度就可以考慮退燒。

為了應急,家中可以常備退燒藥,使用前應打電話徵詢家庭醫師該用多少劑量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兒童使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導致「雷氏症候群」,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用於18歲以下的孩子。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,而台灣目前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,主要成分也常用水楊酸,所以18歲以下的孩子也不應施打。

讓孩子動一動腳踝,或是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肚子,排便會比較順暢,燒自然也會跟著退。

(版權所有,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。)

楊蓁蓁摳鼻子摳到噴鼻血--楊蓁蓁3y8m記事

摘自耳鼻喉科專科醫師 劉育麟
1996/12/23

一、 流鼻血的原因

(一) 鼻中膈前半部出血:50%
兩鼻腔的分隔板稱為「鼻中膈」。鼻中膈前半部有四組血管交會於此,是血管聚集處,稱為「小地方,Little's area」,是最常見的出血點。因鼻子發炎、鼻子癢(如鼻過敏、鼻竇炎)而時常挖鼻孔、擤鼻涕、打噴嚏及用力咳嗽是造成此處反覆出血的原因,常見於兒童,通常問不出原因。乾燥、寒冷季節易發生,併有鼻中膈彎曲者更易流血。鼻血為鮮紅色,大都可以「手指壓迫法」止血。

(二) 鼻部外傷:25%
車禍、打架、被球擊中鼻部等引起的鼻部外傷,除流鮮血外,常伴有鼻骨骨折、頭骨骨折、臉部淤血及腦震盪等,應直接送醫積極治療。

(三) 全身性疾病:20%
因「凝血功能受損」而流鼻血,出血點較不規則。
1. 血液疾病:最常見,如白血病(血癌)、血友病等。
2. 高血壓、動脈硬化: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後半部,且出血量較大。
3. 肝臟疾病:嚴重的肝功能不全(如肝硬化、肝癌、嚴重肝炎)。
4. 尿毒症(洗腎患者)
5. 氣喘、慢性肺炎:可能因常咳嗽引起。

(四) 腫瘤:5%
包括鼻咽癌、鼻癌、鼻竇癌、鼻息肉、逆生性乳頭瘤、鼻黴菌症等,以鼻水中帶血、痰中帶血表現,而不是流鮮血,且血量不多,應提高警覺。以鼻咽癌最常見,好發於中國南方沿海各省(包括臺灣)。

二、 流鼻血的治療

(一) 手指壓迫法:
一半以上流鼻血都來自鼻中膈,用此法最有效。
流鼻血時最重要的是「保持鎮靜」,在安靜的地方以45度角的半坐臥姿休息。

手指壓迫方法有二。
1.以食指由外向內壓迫出血側的鼻翼(另一邊鼻孔則可保持暢通)。
2.以食指、拇指由外向內壓迫兩側鼻翼,同時張口呼吸。
約三到五分鐘應可止血。若熟悉此法90%可不必送醫。
若無效應即刻送醫。

以下幾種止血方法由醫生執行。

(二) 鼻紗布填塞法:
急性鼻出血時,常不易找到出血點,因此醫生會以凡士林紗布(或特殊泡棉,如Merocel)塞入鼻腔內止血,此紗布會在三至五天內拿掉。約一星期後再詳細檢查出血點。

(三) 鼻內電燒術:
若能找到出血血管則可直接做「電燒術」。較小的出血亦可以化學酸劑(如硝酸銀、三氯醋酸)止血。

(四) 導尿管氣球壓迫法:
若出血點在鼻腔後半部或鼻咽,可將一導尿管插入鼻咽,並打水使導尿管前端膨脹,壓迫止血。

(五) 動脈結紮法:
若以上方法皆無效時才採用。可結紮「內顎動脈」或「外頸動脈」。

三、 結論:

(一) 預防流鼻血:避免習慣性的挖鼻孔、擤鼻涕、打噴嚏。若有鼻過敏(會常打噴嚏,鼻子發癢)、鼻竇炎(會常擤鼻涕)應積極治療。

(二) 兒童的鼻中膈出血雖易反覆發作,但只要習得「手指壓迫法」大都能奏效,並不會有惡化情形。


醫師的叮嚀:流鼻血是常見的問題,平常要教導孩子不要任意挖鼻孔,並保持適當的濕度。若有反覆的流鼻血,還是要請教醫師,做正確的診斷。


參考資料

http://www.sunmoon.pair.com/health/011-3.htm

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

4~6歲孩子的閱讀發展

4~6歲孩子的閱讀發展


孩子上幼稚園了,他從讀圖的階段慢慢進入了讀字的階段。除了能瞭解文字的象徵功能之外,他也開始能認得一些簡單的常見字,像是小、大、中、一、上、牛等字。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,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嘗試閱讀文字,注意力的焦點會集中在他認得的那幾個字上。例如,他們能找出文章中相同的字,也會注意到某些字具有類似的部首或構造,例如「魚」和「熊」都有四個點。也因為這樣的特質,他們常會出現「有邊念邊,沒邊念中間」的錯誤,例如把「每」唸成「母」、把「袋」唸「衣」。
 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主動探索文字,例如會去注意周遭環境中的印刷品,像是菜單、商店的招牌等。也會抓起筆來模仿書上的字,雖然寫出來的東西像是在「畫」字,沒有人看得懂,但是如果請孩子說說他想表達的意思,爸媽會發現,雖然只是幾筆塗鴉,但是孩子的作品可能包含了一整個故事呢。
  父母可透過一些有趣的活動來鼓勵孩子對文字的探索,例如用孩子認得的字寫小紙條給他、鼓勵孩子指認街上常見的標示、表現出對他的文字作品的興趣等。不過,需要特別提醒父母的是,學前階段,培養的重點不在認字的量或書寫的正確性上,更重要的應是建立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信心,讓他們視自己為成功的讀者。能熟悉文字的功用、喜歡表達、不排拒書本,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呢。

如何為4~6歲的孩子挑書
  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和安排親子共讀時間,是促進幼稚園的孩子熟悉文字系統、瞭解文字的用途的兩個最重要的策略。父母可以為孩子在家中布置書香空間,提供多樣化的書籍,讓孩子可以隨時挑選自己喜愛的書來閱讀。
  然而,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:書店和圖書館的兒童書區裡有那麼多的書,到底什麼樣的讀物才適合啟蒙階段的小讀者呢?以下有5個貼心建議要提供給家長們。

1.舊書別丟,命名書變認字書
小時候讀給孩子聽的舊書,可別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丟掉喲!一頁一物的命名書,還有句型重複的圖畫書,現在可是很好的認字書呢!例如《棕色的熊、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?》這本書不斷出現模式相似的句型,有助於孩子將語音和字形互相連結,進而指認出句中的字來;同時,這類讀物通常也強調字的押韻和句子的韻律性,可加強孩子對字音的敏銳度,為將來的注音學習奠定基礎呢。

2.多元閱讀豐富孩子的世界
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對事物是怎麼來的、有什麼用途、如何運作充滿興趣。因此,提供給此階段孩子的書,應該具有多樣化的主題,可以擴大孩子對世界的認識。當孩子有疑問時,帶著孩子一起查閱各種知識類讀物,讓孩子知道,原來透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想要的資訊。當閱讀變得有意義,孩子也會願意主動去親近書本。

3.故事的情節有明顯的時序
5歲的孩子開始有較正確的時間觀念,知道現在、過去、未來的相對關係,也知道日、夜及四季的概念,並且開始在語言中會使用如今天早上、明天下午等複合的時間詞。這樣的特質,也讓他們在閱讀時能理解較為複雜的故事進展,因此,父母在為孩子選書時,可以特別挑選故事中對時間先後順序有較具體的描寫的書。

4.人際關係主題的圖畫書
孩子上幼稚園了,在團體生活中,他開始瞭解什麼叫朋友,喜歡和年紀相仿的友伴一起玩,會互相照顧,也需要同儕的情感支持。不過,有時候父母也會聽到孩子說起在園裡和某某小朋友衝突的情形,這是由於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,團體生活中必要的「分享」、「輪流」等觀念尚未建立。因此,與孩子共讀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故事書,像是友誼、學校生活等內容,除了可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之外,更可以透過閱讀和孩子討論這些議題呢。

5.善惡分明的童話故事
除了人際互動之外,團體生活的另一重點是常規的養成。幼稚園的孩子,還在心理學家Kohlberg道德判斷發展的第一層次,也就是服從權威和規則,以避免受到懲罰。因此,孩子喜歡閱讀善惡因果明確的故事—壞人得到懲罰,好人得到獎賞的快樂結局。父母可挑選一些經典童話改編的圖畫書,講給孩子聽,並和孩子討論對每個角色的看法。